猫咪吃小鱼感染肝吸虫?铲屎官注意!野生鱼虾危害大!
猫咪吃小鱼感染肝吸虫?铲屎官注意!野生鱼虾危害大!
“山珍野味,美味佳肴。”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山珍野味的味道比菜市场买回来的要好,所以它本身富含的营养应该也都比人工养殖的好。甚至还有人会拿这些野味送人,来拍自己的领导的马屁,但野味真的从各方面完爆人工养殖吗?
马上就快过年了,大街小巷年味也越来越重,很多人也慢慢地闲了下来,闲来无事的我就随手在社交软件上翻了翻,没看多久就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位铲屎官是我的朋友,他在社交软件上分享:快过年了家里的猫咪,早早地收到了来自大伯的“红包”,但猫咪只能看看哦。我心想这年头猫咪都有大红包了?看了图片才知道“红包”它究竟是何物?原来大伯送的是一条鱼,大伯在送鱼的时候,他还特地和铲屎官说,这是他从野外河里钓上来,营养特别好,这条比较小的就给铲屎官家里的猫咪吃好了。猫咪看了这条鱼好像也有点心动,喵喵地叫着,像是想让铲屎官把这条鱼留下,看到猫咪这么想要的样子铲屎官就把鱼留了下来。
铲屎官本身是对野味比较不放心,打算自己养几天再给猫咪做了吃,结果第二天那条鱼竟然被那猫咪偷吃掉了。原本他打算带着猫咪去看医生,可看猫咪却比以往更精神了,观察了几天除了吃的少点,没发现别的什么异常,他也就没有把猫咪偷吃的事放在心上,可是才不到十天就出事了。有一天铲屎官回家,看到家里的猫咪倒在地上,而且一直在呕吐,这时候他才想起来肯定是之前那条鱼惹了事。他二话不说就把猫咪送往了相关场所进行治疗。
兽医对猫咪进行了一番仔细检查发现:猫咪原来是感染了一种叫“华枝睾吸虫”的寄生虫。这名字看上去就很难懂,我换个简单点的称呼“肝吸虫”大家是不是稍微有所了解了呢?
1. 华枝睾吸虫是什么:
它是通过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胆囊及胆管内,可使其肝脏肿大,导致其他一系列的肝脏疾病的寄生虫。不过感染了它的大部分人类或者动物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病症,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 感染后的症状:
猫咪很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刚感染的猫咪会出现突然性的食欲减少,大概在发病后10天左右,体型开始变得消瘦,不仅是厌食加重,而且还会出现吃完就吐的症状。患病后期猫咪会出现阵发性的腹痛、瞳孔散大、边哭边叫的症状。如果不采取及时治疗,猫咪马上就会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最后会因其极度衰竭而死亡。据兽医调查统计感染上此寄生虫的猫咪死亡率达到39%,各位铲屎官还是要多加小心,切忌小心大意。
3. 华枝睾吸虫对猫咪的危害:
(1) 虫体寄生于猫咪的胆管和胆囊内、它会机械性的刺激猫咪的胆管和胆囊粘膜,从而引起胆管发炎,从而使猫咪管壁厚度增加、影响胆汁分泌,导致猫咪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2) 如果寄生虫长期在猫咪体内寄生,会引起肝脏一系列的病变,最终导致猫咪消瘦、肝硬化等病状。
(3) 虫体大量寄生还会让胆汁排出困难引发黄疸,不仅如此虫体的毒液还会引起猫咪贫血。
4. 传播途径:
华枝睾吸虫有一个特别的传播途径。首先华枝睾吸虫成虫会在猫咪的胆管内产卵,虫卵会随着胆汁进入猫咪的消化道,然后混在猫咪的排泄物中排出。然后它会被水中的淡水螺吞食,然后在其体内进行一系列的发育,最终会成为尾蚴从其体内逸出。逸出之后它会入侵身边的淡水鱼,寄生在鱼的体内,最后别的猫咪会因吃下被感染的淡水鱼,从而感染。
因为它特殊的传播途径,猫咪会感染上这个华枝睾吸虫,基本上是铲屎官给猫咪喂了生鲜淡水鱼类或是淡水虾类才会感染。虽然一般会被寄生的基本是野生的鱼类,但并不是说人工饲养的鱼类完完全全就能让人放心。
那么我们怎么去预防和治疗这可恶的寄生虫呢?当然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 预防措施:
铲屎官平时要多注意清洁猫窝的卫生,尽量不要让猫咪偷吃没有煮熟的鱼虾。
而且每年记得要带着家里猫咪去相关场所进行两次粪便虫卵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虫卵并且及时驱虫。
(2) 治疗手段:
如果不小心猫咪还是吃到带有寄生虫的生鱼虾,铲屎官也不要慌张,及时带着家里的猫咪去有关地方进行治疗,虽然华枝睾吸虫寄生之后致死率达到35%,但这个病的治愈率也很高。
从别的角度上来看,吃野味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很容易就会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山珍野味说实话味道确实不错,可是它们体内的各种寄生虫病菌也是极多的,从卫生的角度上来看,野味很容易就让人们感染上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我就听到过好多人贪吃野味并且没有处理好,患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状,殊不知它们口中的野味其实与普通家禽家畜的营养元素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多都是人们的心理作用。
大家了解了这个华枝睾吸虫之后,是不是觉得它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容易就能避免的。大家一定要管理好厨房的门,因为在厨房里有很多的东西,猫咪是不能吃的,还有一定要做好预防寄生虫的准备,让自己放心,也让猫咪放心。如果铲屎官家里的猫咪还是不幸患上这些传染病、寄生虫病,请一定要早日带它去医院进行检查,在病痛早期就将其治疗,避免它们受到不必要的痛苦。
“山珍野味,美味佳肴。”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山珍野味的味道比菜市场买回来的要好,所以它本身富含的营养应该也都比人工养殖的好。甚至还有人会拿这些野味送人,来拍自己的领导的马屁,但野味真的从各方面完爆人工养殖吗?
马上就快过年了,大街小巷年味也越来越重,很多人也慢慢地闲了下来,闲来无事的我就随手在社交软件上翻了翻,没看多久就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位铲屎官是我的朋友,他在社交软件上分享:快过年了家里的猫咪,早早地收到了来自大伯的“红包”,但猫咪只能看看哦。我心想这年头猫咪都有大红包了?看了图片才知道“红包”它究竟是何物?原来大伯送的是一条鱼,大伯在送鱼的时候,他还特地和铲屎官说,这是他从野外河里钓上来,营养特别好,这条比较小的就给铲屎官家里的猫咪吃好了。猫咪看了这条鱼好像也有点心动,喵喵地叫着,像是想让铲屎官把这条鱼留下,看到猫咪这么想要的样子铲屎官就把鱼留了下来。
铲屎官本身是对野味比较不放心,打算自己养几天再给猫咪做了吃,结果第二天那条鱼竟然被那猫咪偷吃掉了。原本他打算带着猫咪去看医生,可看猫咪却比以往更精神了,观察了几天除了吃的少点,没发现别的什么异常,他也就没有把猫咪偷吃的事放在心上,可是才不到十天就出事了。有一天铲屎官回家,看到家里的猫咪倒在地上,而且一直在呕吐,这时候他才想起来肯定是之前那条鱼惹了事。他二话不说就把猫咪送往了相关场所进行治疗。
兽医对猫咪进行了一番仔细检查发现:猫咪原来是感染了一种叫“华枝睾吸虫”的寄生虫。这名字看上去就很难懂,我换个简单点的称呼“肝吸虫”大家是不是稍微有所了解了呢?
1. 华枝睾吸虫是什么:
它是通过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胆囊及胆管内,可使其肝脏肿大,导致其他一系列的肝脏疾病的寄生虫。不过感染了它的大部分人类或者动物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病症,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 感染后的症状:
猫咪很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刚感染的猫咪会出现突然性的食欲减少,大概在发病后10天左右,体型开始变得消瘦,不仅是厌食加重,而且还会出现吃完就吐的症状。患病后期猫咪会出现阵发性的腹痛、瞳孔散大、边哭边叫的症状。如果不采取及时治疗,猫咪马上就会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最后会因其极度衰竭而死亡。据兽医调查统计感染上此寄生虫的猫咪死亡率达到39%,各位铲屎官还是要多加小心,切忌小心大意。
3. 华枝睾吸虫对猫咪的危害:
(1) 虫体寄生于猫咪的胆管和胆囊内、它会机械性的刺激猫咪的胆管和胆囊粘膜,从而引起胆管发炎,从而使猫咪管壁厚度增加、影响胆汁分泌,导致猫咪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2) 如果寄生虫长期在猫咪体内寄生,会引起肝脏一系列的病变,最终导致猫咪消瘦、肝硬化等病状。
(3) 虫体大量寄生还会让胆汁排出困难引发黄疸,不仅如此虫体的毒液还会引起猫咪贫血。
4. 传播途径:
华枝睾吸虫有一个特别的传播途径。首先华枝睾吸虫成虫会在猫咪的胆管内产卵,虫卵会随着胆汁进入猫咪的消化道,然后混在猫咪的排泄物中排出。然后它会被水中的淡水螺吞食,然后在其体内进行一系列的发育,最终会成为尾蚴从其体内逸出。逸出之后它会入侵身边的淡水鱼,寄生在鱼的体内,最后别的猫咪会因吃下被感染的淡水鱼,从而感染。
因为它特殊的传播途径,猫咪会感染上这个华枝睾吸虫,基本上是铲屎官给猫咪喂了生鲜淡水鱼类或是淡水虾类才会感染。虽然一般会被寄生的基本是野生的鱼类,但并不是说人工饲养的鱼类完完全全就能让人放心。
那么我们怎么去预防和治疗这可恶的寄生虫呢?当然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 预防措施:
铲屎官平时要多注意清洁猫窝的卫生,尽量不要让猫咪偷吃没有煮熟的鱼虾。
而且每年记得要带着家里猫咪去相关场所进行两次粪便虫卵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虫卵并且及时驱虫。
(2) 治疗手段:
如果不小心猫咪还是吃到带有寄生虫的生鱼虾,铲屎官也不要慌张,及时带着家里的猫咪去有关地方进行治疗,虽然华枝睾吸虫寄生之后致死率达到35%,但这个病的治愈率也很高。
从别的角度上来看,吃野味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很容易就会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山珍野味说实话味道确实不错,可是它们体内的各种寄生虫病菌也是极多的,从卫生的角度上来看,野味很容易就让人们感染上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我就听到过好多人贪吃野味并且没有处理好,患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状,殊不知它们口中的野味其实与普通家禽家畜的营养元素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多都是人们的心理作用。
大家了解了这个华枝睾吸虫之后,是不是觉得它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容易就能避免的。大家一定要管理好厨房的门,因为在厨房里有很多的东西,猫咪是不能吃的,还有一定要做好预防寄生虫的准备,让自己放心,也让猫咪放心。如果铲屎官家里的猫咪还是不幸患上这些传染病、寄生虫病,请一定要早日带它去医院进行检查,在病痛早期就将其治疗,避免它们受到不必要的痛苦。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发请保留链接:https://5zo.net/jiankangyanghu/3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