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猫咪产后子宫套叠:病因、症状、治疗与护理
老年猫咪产后子宫套叠:病因、症状、治疗与护理
宠物的每一次怀孕都是对生命力的一次考验,不仅有各种因素引起的难产威胁着宠物的生命,各种产后并发症也会影响宠物的健康。尤其是过了生育最佳期的老年宠物,更容易受到难产以及产后疾病的困扰。
上月,我院接诊一只刚生产完的老年普通家猫,主人描述母猫在产后表现为较明显的弓腹、发抖等腹痛症状,经过各方面的检查,确诊该猫患有产后子宫角套叠。
一、案例分析
1. 病情描述
该猫为一只八岁的普通家猫,产前精神、饮食欲一切正常。
该猫在三月二十日下午分娩并产下一仔,三小时后未见第二只小猫出生。
另一家宠物医院兽医检查孕猫腹中还有一只小猫,为帮助母猫产仔,该院宠物医生给母猫注射缩宫素并用手探入产道牵拉仔猫。
在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助产后仔猫被拉出,母猫目前精神较差,食欲废绝,弓背腹痛,产道不断流出恶臭、褐色的分泌物。
2. 整体及一般检查
仰卧保定,用手轻轻触诊病猫的腹部,病猫不时抬头顾腹并发出痛苦的叫声,随着病猫的叫喊从产道流出少量褐色分泌物。
病猫眼球凹陷,眼结膜及口腔粘膜呈淡红色。
体温 40摄氏度,呼吸数为35次 /min,脉搏数144次 /min。
听诊该猫心律不齐,肠蠕动音消失。
3. 腹部触诊
对病猫进行右侧卧保定,检查者用两手从病猫左右腹壁进行触诊,在两手之间有一长大约三指宽的坚实物似香肠样,病猫发出痛苦的惨叫声,同时从产道流出大量恶臭的褐色内容物。
4. 阴道探查
将病猫进行前高后低保定,用宠物阴道清洗液清洗病猫外阴,消毒右手,将右手食指插入产道进行检查。
左手从腹下部将子宫向骨盆入口处轻轻地挤压,在子宫颈仅能容一食指通过。
右手食指继续向前伸入子宫腔进行检查,在子宫腔内无胎儿存在,但有多量液状内容物。
将右手食指继续伸入进入子宫角进行检查,经检查右侧子宫角正常,左侧子宫角有一坚实物,左手从外部进行触摸这一坚实物呈香肠样,初步诊断可能是子宫套叠。
5.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经过采血后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各项数值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类,判断因为发病时间较短,还未引起产道的细菌感染。
产道分泌物采样检查:取产道排泄物进行涂片、染色,最后镜检可见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表明产道未有明显感染情况。
6. 仪器检查
最后经过B超及X光检查确诊该猫为产后子宫套叠。
二、猫产后子宫套叠概述
1. 定义
猫产后子宫套叠是指子宫角因收缩无力或其他原因而向子宫体或阴道方向翻转,导致子宫角套叠在子宫体或阴道内,形成一个环状结构,阻碍血液循环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病因
年龄因素:老年猫咪的子宫肌肉组织松弛,收缩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子宫套叠。
分娩过程:助产不当,例如强行牵拉胎儿或过度使用缩宫素,都可能造成子宫角的损伤,从而导致套叠。
胎儿过大:胎儿过大或多胎妊娠,会增加子宫壁的压力,容易引起子宫角的翻转。
其他因素: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增加子宫套叠的风险。
3. 症状
弓背腹痛:母猫会表现出明显的弓背,腹部疼痛,并伴有呻吟或尖叫。
阴道分泌物:产道会流出恶臭、褐色的分泌物,甚至带血。
食欲减退:母猫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拒食。
体温升高:由于子宫套叠会导致组织坏死,母猫的体温可能升高。
4. 诊断
临床检查:通过触诊、阴道探查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子宫套叠。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和产道分泌物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仪器检查:B超和X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子宫套叠,并观察套叠的程度和位置。
三、猫产后子宫套叠的治疗
1.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猫产后子宫套叠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可以将套叠的子宫角复位,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的子宫套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子宫按摩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但成功率较低。
2. 手术治疗步骤
术前准备:对猫咪进行麻醉,消毒手术部位,准备好手术器械和药物。
切开腹壁:在腹壁上进行切口,显露腹腔。
寻找套叠的子宫角:通过触诊,找到套叠的子宫角,并将其轻轻拉出腹腔。
复位子宫角:将套叠的子宫角轻轻地进行复位,使其恢复正常的形态。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对猫咪进行抗炎、止痛等治疗,并密切观察其恢复情况。
四、猫产后子宫套叠的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为猫咪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和刺激。
加强营养:给猫咪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助其恢复体力。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带猫咪到宠物医院进行复查,确保其恢复良好。
五、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对于老年猫咪,建议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子宫问题。
控制繁殖次数:不要让猫咪过度繁殖,避免子宫过度劳损。
选择正规助产:在猫咪生产过程中,建议选择正规的宠物医院或专业的兽医进行助产,避免助产不当。
六、心得经验总结
猫产后子宫套叠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猫咪死亡。因此,宠物主人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在猫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带其到宠物医院进行诊治。
宠物的每一次怀孕都是对生命力的一次考验,不仅有各种因素引起的难产威胁着宠物的生命,各种产后并发症也会影响宠物的健康。尤其是过了生育最佳期的老年宠物,更容易受到难产以及产后疾病的困扰。
上月,我院接诊一只刚生产完的老年普通家猫,主人描述母猫在产后表现为较明显的弓腹、发抖等腹痛症状,经过各方面的检查,确诊该猫患有产后子宫角套叠。
一、案例分析
1. 病情描述
该猫为一只八岁的普通家猫,产前精神、饮食欲一切正常。
该猫在三月二十日下午分娩并产下一仔,三小时后未见第二只小猫出生。
另一家宠物医院兽医检查孕猫腹中还有一只小猫,为帮助母猫产仔,该院宠物医生给母猫注射缩宫素并用手探入产道牵拉仔猫。
在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助产后仔猫被拉出,母猫目前精神较差,食欲废绝,弓背腹痛,产道不断流出恶臭、褐色的分泌物。
2. 整体及一般检查
仰卧保定,用手轻轻触诊病猫的腹部,病猫不时抬头顾腹并发出痛苦的叫声,随着病猫的叫喊从产道流出少量褐色分泌物。
病猫眼球凹陷,眼结膜及口腔粘膜呈淡红色。
体温 40摄氏度,呼吸数为35次 /min,脉搏数144次 /min。
听诊该猫心律不齐,肠蠕动音消失。
3. 腹部触诊
对病猫进行右侧卧保定,检查者用两手从病猫左右腹壁进行触诊,在两手之间有一长大约三指宽的坚实物似香肠样,病猫发出痛苦的惨叫声,同时从产道流出大量恶臭的褐色内容物。
4. 阴道探查
将病猫进行前高后低保定,用宠物阴道清洗液清洗病猫外阴,消毒右手,将右手食指插入产道进行检查。
左手从腹下部将子宫向骨盆入口处轻轻地挤压,在子宫颈仅能容一食指通过。
右手食指继续向前伸入子宫腔进行检查,在子宫腔内无胎儿存在,但有多量液状内容物。
将右手食指继续伸入进入子宫角进行检查,经检查右侧子宫角正常,左侧子宫角有一坚实物,左手从外部进行触摸这一坚实物呈香肠样,初步诊断可能是子宫套叠。
5.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经过采血后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各项数值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类,判断因为发病时间较短,还未引起产道的细菌感染。
产道分泌物采样检查:取产道排泄物进行涂片、染色,最后镜检可见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表明产道未有明显感染情况。
6. 仪器检查
最后经过B超及X光检查确诊该猫为产后子宫套叠。
二、猫产后子宫套叠概述
1. 定义
猫产后子宫套叠是指子宫角因收缩无力或其他原因而向子宫体或阴道方向翻转,导致子宫角套叠在子宫体或阴道内,形成一个环状结构,阻碍血液循环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病因
年龄因素:老年猫咪的子宫肌肉组织松弛,收缩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子宫套叠。
分娩过程:助产不当,例如强行牵拉胎儿或过度使用缩宫素,都可能造成子宫角的损伤,从而导致套叠。
胎儿过大:胎儿过大或多胎妊娠,会增加子宫壁的压力,容易引起子宫角的翻转。
其他因素: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增加子宫套叠的风险。
3. 症状
弓背腹痛:母猫会表现出明显的弓背,腹部疼痛,并伴有呻吟或尖叫。
阴道分泌物:产道会流出恶臭、褐色的分泌物,甚至带血。
食欲减退:母猫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拒食。
体温升高:由于子宫套叠会导致组织坏死,母猫的体温可能升高。
4. 诊断
临床检查:通过触诊、阴道探查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子宫套叠。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和产道分泌物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仪器检查:B超和X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子宫套叠,并观察套叠的程度和位置。
三、猫产后子宫套叠的治疗
1.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猫产后子宫套叠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可以将套叠的子宫角复位,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保守治疗:对于轻微的子宫套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子宫按摩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但成功率较低。
2. 手术治疗步骤
术前准备:对猫咪进行麻醉,消毒手术部位,准备好手术器械和药物。
切开腹壁:在腹壁上进行切口,显露腹腔。
寻找套叠的子宫角:通过触诊,找到套叠的子宫角,并将其轻轻拉出腹腔。
复位子宫角:将套叠的子宫角轻轻地进行复位,使其恢复正常的形态。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对猫咪进行抗炎、止痛等治疗,并密切观察其恢复情况。
四、猫产后子宫套叠的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为猫咪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和刺激。
加强营养:给猫咪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助其恢复体力。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带猫咪到宠物医院进行复查,确保其恢复良好。
五、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对于老年猫咪,建议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子宫问题。
控制繁殖次数:不要让猫咪过度繁殖,避免子宫过度劳损。
选择正规助产:在猫咪生产过程中,建议选择正规的宠物医院或专业的兽医进行助产,避免助产不当。
六、心得经验总结
猫产后子宫套叠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猫咪死亡。因此,宠物主人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在猫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带其到宠物医院进行诊治。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发请保留链接:https://5zo.net/showinfo-2-57156-0.html
上一篇: 折耳猫常见疾病:症状、预防和护理指南